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波帅吊丝岁月:练罚球扒光球员 不敢执教马刺 正文

波帅吊丝岁月:练罚球扒光球员 不敢执教马刺

2025-04-04 22:56:59 来源:新闻观察网 作者:凌雪 点击:8675次

当年的波波维奇,时常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执教马刺。

作者:Jordan Ritter Conn译者:kewell1980年冬天的一个下午,那位多年之后将成为一个时代最伟大主帅的人站在破败的体育馆面前,感觉已经走投无路。30岁的格雷格-波波维奇只是个“吊丝(loser)”。他刚被波莫纳和皮泽尔学院(Pomona and Pitzer colleges)聘用,负责振兴学校的篮球运动。这两所艺术学院均位于南加州,因为规模太小,所以他们的体育部是共通的。而这两所学校的堪称全美最烂的篮球队球员们就那样盯着波波维奇,这位曾经在空军部队效力的老兵。这支名叫“The Sagehens”的球队没有身材优势,没有速度,没有投篮,没有强硬态度,也没有任何篮球天赋。这些学生未来是要打算成为律师或学者的,恐怕他们更适应一位苏格拉底式教练。波波维奇已经拿过全国冠军,作风严厉堪称零容忍,但整个赛季他们连队内5对5混战都难以安排妥当。因为有些球员忍不了退出了,还有些人因为化学课、学生会等等活动不断缺席。很多时候队内训练会变成4对4。但在4对4的训练中,他们打得却没那么糟糕了。球场上空间更大,补防不易,传切空间变多。而在接下来对雷德兰兹大学(University of Redlands)的比赛中,波波维奇直接按照4人阵容的战术打。把球带到前场后,让一位球员留在后场,拖住他的防守者。剩下4个人就开始打战术,并且能够找到对手的防守漏洞,得到了很好的空位机会。等到被拖住的对手赶上来补防时,他们找到了机会,那第5位球员无人防守,可以接球投篮,运气好还能得分。在他开始轮休邓肯、有目的地砍小乔丹的几十年前,波波维奇就已经在挑战篮球规则了,比如曾要求球员穿着内衣裤练习罚球。“他就像变魔术一样,”曾在波波维奇执教的首支球队打球的彼得-奥斯古德说,“总能找到让我们打的更好的办法。”现在这些球员早都已经成人长大,有人做了艺术家,有人做了老师,有人做了律师,还有人做了企业家,而他们之间仍留有那段叫做被他们叫做“Poppo”的牵系。他们中的很多人仍与波波维奇保持着联系,多年之后,他们有些观点仍然一样,虽然每个人的说法不同。比如里克-杜克说:“嗯……”蒂姆-迪南说:“好吧……”科特-赫伯斯特说:“你知道……”“他是个好教练。”“一位好教练”。假如用波波维奇的故事写本福音书,那这句话可能更像异端邪说。上帝的神圣可以用好来形容吗?他可是在过去16个赛季拿了5个总冠军的教练,还都在同一支球队。他的执教风格有即兴也有刻板,他不仅善于调整阵容,也能够适应联盟潮流。他治下的球队每年都保持了统治力,其长青甚至违逆了一般人的常规认知。他跟马刺总经理RC-布福德的治军哲学简单而有效:当遇到疑虑,按马刺方式做就行了。但波波维奇的第一代弟子所讲述的故事却没那么高深莫测,在规模那么小的学校,波波维奇还算不上高级专家。他能帮助球员提升,可是很不会穿衣打扮;已经爱好品酒,但薪水还不足以做收藏家。在场上,他经常尝试些古里八怪的战术,在球员间他还爱模仿鲍比-奈特(注:NCAA传奇教练)。他非常关心身边的同事,也不嫌工作繁琐沉闷,而在接近十年的奋斗中,他也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作为主教练的个性和风格。1在1979年夏天,波莫纳学院已经是全美入学标准最高的大学之一,而皮泽尔学院则比较新潮,在嬉皮士潮流中营造了非常自由的环境。这两所学校都位于克拉蒙特大学城内,距离洛杉矶约1小时车程。在接近20年的时间里,波莫纳学院都拥有自己的球队;皮泽尔学院成立于1963年,在70年代早期也出资成立了一支可代表两院出战的球队,但这两支球队的实力都非常糟糕。波莫纳院长鲍勃-弗尔克尔曾经在NCAA第三区的伍斯特学院打球,还入选过联赛最佳阵容。他热爱体育,也希望提升校队战力。“在规模小而精英多的学校中,大部分教师是看不起我们这些教练的,他们觉得教练跟自己不能平起平坐,但弗尔克尔是个例外。”曾担任波波维奇助教、随后成为马刺球探的李-温勃利说。而在同年夏天,这两所学院邀请空军部队的助教雷吉-敏顿出山执教,敏顿拒绝了,但推荐了他的同事助教波波维奇。几周后,波波维奇全家就搬离了科罗拉多,准备定居在南加州。“在我们队里,可能有四五名球员在高中都打过首发,而其他人连这种水平都达不到。”奥斯古德回忆道。球队组建都是靠试训,教练们一连几天到球馆看球员,最不糟糕的那批就可以得到来自学校的邀请电话。他们不断训练、打球、输球,在波波维奇的首个执教赛季,他们的战绩为2胜22负,还一度输给可能是全国最烂的加州理工学院,结束了他们的99连败。即便如此糟糕,但波莫纳-皮泽尔学院的球员们还是嗅到了一些变化。“波波真的很在意输球,”奥斯古德说,“以前我们惨败之后什么都不会变,没人会愤怒地大喊,没人会被惩罚,输赢对我们来说真的都无所谓。但他来之后就有所谓了。”而未来的他们也会更加在乎胜负。从波波维奇担任主帅的第一天起,他就已经在筹备第二年的阵容了。因为以他当时的阵容,不管打多么厉害的战术,都实在赢不了球。所以在1979年冬天,他做了一件波莫纳学院的教练从没有做过的事:招募。他开始写信,先是寄送给美国西部的诸多高校,描述自己想要的人才:首先要会打篮球,其次是想考进这两所学院的孩子(注:波莫纳学院如今新人平均分在美国SAT考试中正确率达到99%,学术成绩要求达到了常春藤级别;皮泽尔学院也仅有约13%的申请人能达标入学)。“这几乎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最没效率的办法了。”曾在波波维奇手下做助教,现在是两校球队主帅的查尔斯-卡西亚非卡斯说道。但最终他们还是收到了几百份申请,其中不乏一切来自奇怪小镇、奇怪高中的天才学生。但那些高中的教练们还是想错了,他们手下的球员也就是能打进上篮的水平,波波维奇检查了所有推荐信并挨个回复后才发觉了这个现象。他慢慢缩减名单,不光砍掉那些不好的,也砍掉了一些特别好的——那种斯坦福级别的学生。在剩余不多的名额中,波波维奇尽量去找到比赛视频观看,假如学生住在附近,他还会亲自造访,再剩下的,他只能信任账面数据和陌生人的推荐了。有不少球员来参加训练营时,波波维奇还从未看过他们打球。“他对筛选的过程很着迷,”卡西亚非卡斯表示,“这一过程是非常关键的,虽然做起来很累效率又低,但没有别的办法。”在NBA的波波维奇厌倦与人交往时喋喋不休,他也以调戏媒体记者为乐。但当时他却非常享受招募的过程,他写的信都非常好,对球员们阐述了球队的目标,也谈到了学术成绩,他告诉孩子们他相信波莫纳和皮泽尔学院可以兼顾两边。他经常在周日晚上打电话,询问他们家人的状况,在没话可谈的时候,他就开始劝说他们加盟自己的球队。哪怕是NCAA第三级联赛,哪怕没有奖学金,但他极力推荐这里的大学环境、气候、师资和出场机会。这个办法起了效果,毕竟他可是把阿尔德里奇招来马刺、与迪奥品酒、与米尔斯讨论澳洲历史、跟邓肯和莱纳德练习扑克脸的波波维奇。他很看重讨论,但仅限于自己喜欢的方式。当年放弃NCAA一区名校而加盟了波莫纳学院的戴维-迪瑟赛里斯表示:“我感觉他比别的教练更关注球员个人本身,他非常有好奇心,感觉是真的对你的个人生活感兴趣。”在执教的第二个赛季,波波维奇让每位回归的球员都重新试训一次,只有2个人被裁,这两个位置被一位转校生和新人代替。其中7人打了正选,剩下的人则组成替补。球队的身高波动在6尺2寸和6尺5寸之间,当时波波维奇在接受校报采访时还表示:“今年我们的篮球项目会取得飞跃。”而最终他们在1981-82赛季赢下了10场比赛,在所在联盟中取得了50%的胜率。那时候的波波维奇可以对球员很好,有时也会开启咆哮模式,但总体来讲,他仍在摸索。“他想成为鲍比-奈特那样的名帅,”曾在他手下打球的丹-达尔根表示,“那时候人人都想做鲍比-奈特。”有一次中场休息时,波帅甚至激动地击打战术黑板,导致手也受伤。每个赛季开始,队内都有三四名控卫,因为他知道肯定会有一两个受不了他会退出的。“我看他吼托尼-帕克一点也不意外,我太理解帕克的心情了。”曾在校队打控卫的阿萨蒂-佩因回忆道。他麾下有一些天赋球员,但却一直难以找到擅长投罚球的。于是在一天下午,失去耐心的他把训练馆的窗户都贴上了褐色的纸,叫女性员工全部离开,把球员都集合起来,要他们一个接一个练习罚球。假如罚进了就可以走开等待下一轮,罚不进就得脱一件身上的衣服。球员们脱了鞋袜,又脱了球衣,很多人到最后脱得只剩下体弹力护身了。但结果就是羞耻心也没能提升他们的罚球水平。2很多球员都会离队。早在大学橄榄球教练们习惯签下一大堆球员之前,波波维奇就喜欢让一大批新人入队,有些受不了训练课还打不了正选的就会离开。因为有些高年级学生会参与留学项目,而有些比起打篮球则更愿意参加GRE培训营。曾在校队打球的查克-卡尔格伦表示:“没有奖学金,也不可能进职业联赛,大家来校队打球只是为了开心。而学术压力很大,所以有些人会觉得没必要继续打篮球,很多人身边的朋友都不知道波莫纳学院还有篮球队,宿舍里的人都不知道你去参加什么社团活动。”波波维奇明白学生们的心情,他给他们时间去写论文和读书,等到他们要出国交换学习一个学期,他也表示期待他们的回来,甚至愿意在他们归队后让他们保留原来的位置继续上场打球。波波维奇自己也喜欢听学校讲座,在品酒时与教授们讨论时政。“他其实是个知识份子,”波莫纳的历史教授史蒂文-克布里克说。曾在他手下打过球的麦克-布里兹回忆道:“他从这段经历中悟出的,可能就是不要只把手下的球员当做运动员。他把大家看做是完整的,有独立想法的人。”现在这些小故事已经成了波帅传奇中的佐料,而我们需要考量的是,当时已经有何苗头能看出波波维奇未来的辉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不能光靠现实解答,也得想到精神层面上的改变。迪瑟赛里斯称:“在波莫纳执教的他就已经对人性非常感兴趣了,这也是为什么他跟这所学院很合适的原因。”那时候波波维奇经常邀请学生到家里吃饭,也会给他们的家长写信,称赞他们在成绩上的分数。假如知道家长在,他会尽量让饮水机守护员也得到出场机会。当一位球队经理去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时候,他还在球馆里挂上了她的海报。他在赛季一开始往往会穿正装执教,但到后来却又换上运动服。“他明白我们就是我们,”曾在他手下打控卫的埃文-李表示,“他平易近人,就算我们打不好,也非常团结。”等到1984年,波波维奇已经把球队带到了算是普通的水平,打得不稳定,但还算有效率,但整支球队的个性还没有定下来。“有些球队是按图索骥地找人,”温勃利说,“但我们真是全凭运气,谁在训练第一天出现我们就要谁,反而是体系去适应他们。”在那个时候,就算后来马刺的传切体系已经在波波维奇脑子里萌芽,恐怕也是没办法打出来的。在那时候他们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还是归功于有了一个高于联赛平均水准的球员戴维-迪瑟赛里斯。但在1984年11月,球队在感恩节前连续输掉客场比赛后,波波维奇对球员冒了一大通火,直接让球员不吃饭会球馆加练冲刺。迪瑟赛里斯也非常愤怒,很生气球队输了那么多,于是他拼命地跑,也向队友了火,甚至拿着篮球乱砸一气。结果波波维奇盯着他,镇静地说:“滚出去,你现在不是我的队员。”迪瑟赛里斯离开了,在校园里游荡许久,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他相信校队选择他是因为他能轻松扣篮,在场上任何地方都能打进跳投。他早就觉得自己根本不属于这所学院的环境,现在他连篮球队都不属于了,那他还能去哪儿?队长丹-达尔根在训练结束后单独找到波波维奇,他知道迪瑟赛里斯对球队很重要,他对波帅说:“我们需要戴维。”于是波波维奇退让了,他把迪瑟赛里斯邀请至自己的宿舍,令后者感动不已。“那次真的差点改变我整个人生轨迹,”迪瑟赛里斯说。等到第二个赛季,球队就赢下了赛区冠军,创下了校史纪录,迪瑟赛里斯获得了球队MVP。等到赛季最后一场结束后,球员们都聚集在波帅的办公室里看排行榜,结果他们还是没能夺冠。但李表示:“我们还是庆祝了一阵子,那时候我知道大家应该是真的很开心。”在那之后的一年,波波维奇开始休假。当时他已经认识了拉里-布朗,还去面试过布朗所执教的两支球队——1972年男篮国家队和ABA的丹佛掘金,但最终还是没能入队。在这段期间,波波维奇也去了布朗执教的堪萨斯大学,担任志愿助教。等到波波维奇回归波莫纳-皮泽尔学院执教后,布朗还邀请他率队跟自己的球队打一场友谊赛。于是在1987年,他们迎来了在16000名球迷面前表现的机会,场边站着未来的名人堂主帅,对手阵容中则有大名鼎鼎的球星丹尼-曼宁。在比赛开始前,波波维奇对全队表示:“别管我对媒体说了什么,那都是例行公事。”要知道,他赛前对媒体表示:“我们赢不了比赛,不可能赢的。”但对于自己的球员,他却换了一种说法。杜克回忆道:“他希望我们能享受比赛,投入进去。当跳球那一刻到来的时候,大家就要拿出斗志。他可没说什么要打的开心,别伤着丹尼-曼宁,他要求我们准备的心态就是全力争胜。”但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堪萨斯大学的拉拉队都比我们身材高大,哪有机会获胜。”杜克说。在下半场波波维奇叫的一次暂停中,他拿出战术板,画出了堪萨斯经常打的一个底线切入战术,看着其中一位球员约翰-皮尔森,说道:“你不能就这么被挡住,必须得找到出路,得拿出拼搏斗志。”而在接下来的回合后,堪萨斯果然打了这个战术,皮特森还是被挡住,也没有起跳干扰对手,眼看着他完成一次扣篮。在板凳席上,队员们都歇斯底里地笑了起来,因为不管是波波维奇还是谁,都根本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最终,波莫纳-皮泽尔学院以38-94输球,但后来校报写出的大标题却是:堪萨斯爆冷赢球。3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波波维奇从布朗手下的马刺助教,渐渐做到了球队总经理,随后又担任了主教练一职。他仍然与波莫纳-皮尔泽学院的球员教练们保持了联系,马刺一到洛杉矶打比赛,他总要找时间与他们相聚,观看他们的比赛或者训练。而在盐湖城、奥克兰、西雅图、明尼阿波利斯这些城市打客场时,他曾经的学生和同事们也会在更衣室等着他结束工作共进晚餐。他也经常邀请他们来圣安东尼奥做客,禁止他们结账。有人生病他会去探望,他也经常询问他们的生活,家人是否安康。有时候他会受到他们的来信,假如能给出建议,他也会回信。如今他们经常能看到波帅在电视上虐记者,但他们仍然坚称他也有柔软的一面,他的怪脾气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我不知道他当年是否算得上是个伟大的教练,”迪瑟赛里斯说,“但我知道我所效力的教练真的关心大家,而这么多年之后,我觉得当初的想法也一点没错。”这些球员们当初没有想过波波维奇未来有一天能够进入名人堂,而根据助教卡西亚非卡斯的说法,波波维奇自己也没想过。在波莫纳执教的时候,波波不关注NBA,他没有所谓的野心。“他也没什么宏伟的规划,只是非常非常在乎手头上的工作。”卡西亚非卡斯说。但他还是在教练组的聊天中谈到过自己的能力上限。“他曾说过,我们的能力其实正逐渐追上那些常上电视的名帅,只是他们得到了更好的机会,知道更多对的人。”温勃利说。而在堪萨斯执教的一年,波波维奇终于认识了“对的人”。他跟布朗的关系一直都很好,一起共事更是加深了联系。等到1987-88赛季重掌波莫纳学院的时候,波波维奇就渐渐有了不安感。被他称作第二父亲的院长鲍勃-弗尔克尔去世了,新的管理层对于体育则没那么热心。到了1988年夏,波波维奇在家里就与妻子和助教温勃利讨论了是否需要改变的话题。他们在电视上看到了布朗被马刺聘用的新闻,温勃利对波波维奇说:“你应该给他打电话,看他愿不愿意带着你一起。”波波维奇一开始不愿意接受,他不想离开这些学生,而更重要的是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力够不够。温勃利说:“他觉得拉里-布朗肯定会笑话死他。”那年波波维奇39岁,而现在他功成名就。他有时会陷入自我怀疑,但这样的怀疑正是他成功的原因。温勃利是这么想,而波波的妻子也是这么想。最后,波波维奇还是答应去尝试。那是在27年前,还没有得到NBA邀请的他游移不定,但最终还是拿起了电话。

本文来源:体育

作者:kewell

责任编辑:

作者:凌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